方案目标: 为确保在医院信息系统(HIS)发生故障时,能够迅速、有效、有序地组织开展应急处理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故障对医院医疗业务运行的影响,保障医疗秩序、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核心原则:
业务连续性优先: 一切措施以保障核心医疗业务的持续运行为首要目标。
统一指挥,分级负责: 建立应急指挥小组,明确各岗位职责,实行分级响应。
平战结合,预防为主: 加强日常维护、监控和演练,防患于未然。
数据完整性保障: 确保故障期间业务数据不丢失,故障恢复后能准确补录和同步。
根据故障影响范围、严重程度和预计恢复时间,将应急响应分为三级:
响应等级 | 判定标准 | 启动授权 |
---|---|---|
Ⅲ级(一般) | 单个模块故障(如仅医保接口中断)、部分终端访问慢,对业务影响有限。 | 信息科主任 |
Ⅱ级(严重) | 核心模块宕机(如门诊或住院收费中断)、服务器性能严重下降,预计恢复时间>30分钟。 | 应急领导小组副组长 |
Ⅰ级(灾难) | 全院性HIS系统瘫痪(主备服务器均宕机)、数据中心故障,预计恢复时间>2小时。 | 应急领导小组组长 |
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 分管信息院领导
副组长: 信息科主任、医务科主任、护理部主任、门诊部主任
职责: 启动和终止应急响应,指挥协调全院资源,做出重大决策,对外发布信息。
信息技术组:
组长: 信息科主任
成员: 全体信息科人员(分网络、硬件、软件、数据库等小组)
职责: 故障诊断、技术排除、系统恢复、数据补录与同步。
业务执行组:
成员: 各临床、医技、收费、药房科室主任及护士长
职责: 组织本科室启用应急预案,执行手工操作流程,维持业务运行,安抚患者。
以下流程图概括了从故障发生到完全恢复的核心处理流程:
图表
代码
上述流程中的关键环节说明:
故障发现与报告:
任何员工发现HIS故障,立即报告所在科室负责人及信息科值班室。
信息科接到报告后,立即初步诊断并判定故障等级。
应急启动与通告:
根据故障等级,由相应授权人启动应急响应。
领导小组通过内线电话、对讲机、微信群、广播等方式,向全院发布应急启动通告,告知故障概况和初步应对措施。
业务降级运行(核心应对措施):
入出院: 手工办理入出院手续,填写《手工入出院登记表》。
医嘱处理: 医生下达手工医嘱,护士转录并执行,签字确认。
护士站: 手工记录各项护理费用(材料、治疗等)。
门诊收费: 启用手工发票或预制发票。记录患者信息、收费项目和金额。系统恢复后补录。
门诊医生: 使用手工处方和手工申请单(纸质单据需预先大量印制,格式与电子单据一致)。
药房发药: 核对手工处方,手工划价/发药。必要时电话与医生核对。
住院业务:
医技科室: 接受手工申请单,进行检查。结果出具手写报告单,并登记在册,待系统恢复后补录。
关键原则: 所有手工单据必须字迹清晰、信息完整、签字负责,一式多联,方便留存和对账。
技术抢修与系统恢复:
信息技术组按照预案进行抢修:检查网络、重启服务、切换备用服务器、恢复数据库等。
系统恢复后,立即通知应急领导小组。
数据补录与核对:
业务科室在信息科指导下,在规定时间内(如24小时内)将故障期间的手工数据准确补录到HIS中。
财务、医务、护理部门共同核对数据,确保账目准确、无遗漏。
应急终止与总结:
系统稳定运行、数据补录核对无误后,由应急领导小组宣布终止应急状态。
三日内召开总结会议,分析故障原因,评估应急效果,完善预案。
硬件与网络: 关键服务器采用双机热备(HA)、存储冗余(SAN/NAS)、UPS不间断电源和备用发电机。
数据与备份:
每日全备+增量备份,每周进行异地备份。
每季度进行一次备份数据恢复演练。
预案与演练:
制定详细的机房断电、网络中断、服务器宕机等专项预案。
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全院或部分科室参与的应急演练。
物资储备:
足量储备各类手工单据、表格、处方。
备有计算器、应急照明、对讲机等工具。
监控平台: 部署网络监控系统(如Zabbix, Nagios)和数据库监控工具,7x24小时监控核心系统状态。
日志平台: 集中管理系统日志,便于故障追溯和分析。
对外接口应急: 与医保、银联等外部接口中断时,先行垫付或挂账,事后通过平台提供的对账文件进行批量处理。
建设同城灾备中心: 实现数据的实时同步和应用的快速切换,将RTO(恢复时间目标)缩短至分钟级。
部署虚拟化/云平台: 提高硬件资源利用率和系统部署、恢复的灵活性。
开发更智能的应急系统: 如基于二维码的简易应急系统,可在平板电脑上离线处理收费、发药等核心业务,故障结束后自动同步。
此方案是一个框架性文件,各医院需根据自身HIS架构、业务流程和组织特点进行细化和定制,并确保全院员工知晓和培训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