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免费CMS,免费开源Java CMS,CMS系统,Java CMS,CMS内容管理系统,企业CMS,HTML网页模板,CMS模板,CMS源码,网站源码,信创系统软件,安可系统,网站建设,模板网站,建站模板,建站工具,建站平台,建站工具
 
 
公路局智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
时间:2025-09-03 人气:

公路局(或交通运输局公路管理部门)设计的智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本方案侧重于普通国省干线及农村公路的应急指挥管理,与交警部门的城市道路指挥和高速公路公司的指挥系统形成差异化互补。


一、 项目背景与目标

1.1 背景
公路网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公路局管理的国省干线、农村公路具有里程长、分布广、地理环境复杂、管理主体多元等特点。面临自然灾害( 洪水、泥石流、冰雪凝冻、滑坡 )、重大交通事故、危险品泄漏、重大活动保通、突发性道路损毁等挑战时,传统管理模式存在信息获取慢、资源看不清、指挥效率低、跨部门协同难等问题。建设智慧应急指挥中心是提升公路网韧性与安全保障能力的战略需求。

1.2 建设目标
构建一个 “监测预警精准、指挥调度高效、资源调配优化、公众服务便捷” 的公路智慧应急指挥体系。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保障”、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从“条块分割”到“联动协同”的转变,确保公路安全、畅通、可靠

  • 核心目标:

    • 全路网可视可测: 对路网运行状态、基础设施健康状况、环境气象状况进行“一张图”实时感知与监测。

    • 风险超前预警: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与AI模型,实现对地质灾害、冰雪路面、交通拥堵等风险的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

    • 应急一键联动: 建立“中心-现场-队伍”扁平化指挥体系,实现与交警、消防、医疗、气象、相邻路段等的快速联动。

    • 资源智慧调度: 对机械、物资、人员等应急资源进行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化调度,提升救援效率。

    • 信息精准发布: 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公众发布实时路况、绕行方案、预警信息,提升出行服务质量。


二、 设计原则

  1. 业务驱动原则: 紧扣公路应急保通、抢险救灾核心业务,解决“看不见、调不动、联不上”的痛点。

  2. 平急结合原则: 系统服务于日常路网监测、养护管理,并能在突发事件下秒级切换至应急指挥模式。

  3. 整合共享原则: 充分利用现有视频监控、交调站、桥梁监测等系统,整合数据资源,并与交警、气象、自然资源等部门实现数据双向共享与业务协同。

  4. 实用耐用原则: 选择技术成熟、稳定可靠的设备,适应公路野外恶劣环境,界面设计注重实战化、易操作。

  5. 可扩展演进原则: 采用模块化设计,为未来接入车路协同(V2X)、无人机自动巡航、北斗深化应用等预留接口。


三、 系统总体架构

3.1 感知层(“耳目”)

  • 路况感知: 路侧视频监控(AI球机)、交调站、气象检测器(能见度、路面温度、积水结冰厚度)、雷达、无人机。

  • 基础设施感知: 桥梁/隧道/边坡结构健康监测传感器(位移、应力、振动)、智慧锥桶、车载移动采集设备(路政巡逻车)。

  • 资源感知: 在应急物资库、抢险机械设备上安装RFID或GPS标签,实时感知其状态与位置。

  • 环境感知: 接入气象局精细化天气预报、自然资源局地质灾害预警信息。

3.2 网络层(“神经”)

  • 采用“有线+无线”融合网络。有线依托电子政务外网/专网,无线综合利用4G/5G、微波、卫星通信(作为偏远地区应急备份),确保任何情况下通信不中断。

3.3 数据与支撑平台层(“大脑”)

  • 公路专题数据库: 汇聚基础设施数据、路况数据、应急资源数据、历史事件数据、业务数据(养护、路政),形成统一数据湖。

  • 公路GIS平台: 高精度地图引擎,支持公路设施设备精准落图和管理。

  • AI分析平台: 提供视频AI识别(拥堵、停车、抛洒物、行人)、气象风险预测模型、地质灾害分析模型等。

  • 融合通信平台: 集成视频会议、IP电话、集群对讲(PDT/PoC)、单兵图传、卫星电话,实现统一调度。

  • ** BIM+GIS融合:** 对重点桥梁、隧道进行BIM建模,与GIS地图融合,实现内外一体化精细管理。

3.4 应用层(“手脚”)

  • 面向指挥长、调度员、路政员、养护人员等提供具体应用。


四、 核心功能模块

4.1 路网运行监测中心

  • “一路一档”可视化: 在GIS地图上,分层分级展示路网、桥梁、隧道、边坡、收费站、服务区、养护工区、应急物资库等静态资产。

  • 实时动态监测:

    • 交通运行: 实时显示交通流量、平均速度、拥堵指数、断面占有率。

    • 视频监控: 任意调取路侧视频,并可进行视频轮巡。AI自动识别异常事件。

    • 气象环境: 实时显示各路段能见度、路面温度、风力、积雪/结冰情况。

    • 基础设施健康: 对布设了监测设备的桥梁、边坡等进行安全状态监测和预警。

4.2 预警预测中心

  • 恶劣天气预警: 结合气象预报和路面传感器,预测结冰、团雾、积水路段,并在地图上渲染显示风险路段。

  • 地质灾害预警: 结合地质资料和降雨数据,对高风险边坡、路基进行滑坡、泥石流风险预警。

  • 事件自动检测: 通过视频AI,自动检测交通事故、车辆抛锚、货物抛洒、行人上高速等事件,并立即报警。

4.3 应急指挥调度中心(核心)

  • 应急预案数字化: 将各类应急预案(冰雪天气、地质灾害、危险品泄漏、重大事故)电子化、流程化,关联应急资源、响应流程、联系人,可一键启动。

  • 扁平化指挥调度:

    • 指令下达: 指挥中心可通过系统直接调度最近的路政巡逻车、养护抢险队、应急物资车前往现场。可通过单兵图传查看现场第一视角画面。

    • 多方协同: 通过融合通信一键发起与现场指挥部、交警、消防、急救、相邻路段单位的联合视频会商,共享“一张图”态势。

    • 资源调度: 系统自动显示应急资源(融雪剂、防滑料、抢险机械、人员)分布,并推荐最优调度方案和路径。

  • 处置过程跟踪: 对已派发的任务、出动的资源、处置的进度进行全过程可视化跟踪与督导。

4.4 公众信息服务与保通保畅

  • 信息发布一体化: 一键通过可变情报板(CMS)、交通广播、导航软件(高德、百度)、政务新媒体等渠道,向社会发布路况、管制、绕行方案信息。

  • 绕行方案辅助制定: 在发生重大中断事件时,系统可根据实时路网流量,辅助制定最优车辆分流绕行方案。

4.5 总结评估与模拟推演

  • 应急复盘: 基于系统记录的全过程数据(音视频、指令、轨迹),对应急处置进行回溯和总结评估。

  • 模拟推演: 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对重大灾害场景进行模拟,培训指挥人员,优化应急预案。


五、 实施建议

  1. 统一规划,分步建设: 先建设局级指挥中心,整合现有数据与视频资源,再逐步向县级分中心延伸,并扩展感知层覆盖范围。

  2. 标准先行,共建共享: 率先制定数据接口标准,与交警、气象等部门建立长效数据共享机制,避免重复建设。

  3. 强化“路、车、人”联动: 为路政巡逻车配备车载智能终端、布控球、无人机等移动感知设备,将指挥能力延伸到移动前沿。

  4. 注重实战演练: 定期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应急演练,检验系统流程,锻炼指挥队伍,不断完善系统功能。


此方案紧紧围绕公路局“保安全、保畅通”的核心职责,通过全域感知、智慧大脑、扁平指挥、多方协同,将应急指挥中心打造成为公路网的“智慧中枢”,最终实现路网状态一屏通览、应急指挥一键直达、公众服务一触即发的目标,显著提升公路交通安全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联系我们

13438888961 仅限中国 9:00-20:00
微信二维码
Copyright@2017-2024 成都汉博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蜀ICP备160263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