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目的
为规范本市交通应急指挥调度工作,建立反应迅速、指挥顺畅、调度科学、处置高效的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交通畅通,特制定本方案。
1.2 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以及重大活动等引发的,需要交通运输部门进行应急处置和指挥调度的各类突发事件。
1.3 工作原则
统一指挥,分级负责: 建立统一的应急指挥体系,各级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开展调度工作。
平战结合,快速反应: 日常做好准备,战时能迅速转换,第一时间响应。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优先保障人的生命安全和应急救援通道的畅通。
整合资源,协同联动: 整合交通系统内外资源,加强与公安、应急、消防、医疗等部门的联动。
科技支撑,精准调度: 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实现科学决策和精准调度。
建立“市指挥中心—现场指挥部—一线作战单元”三级指挥调度体系。
2.1 市级交通应急指挥中心(CIECC)
构成: 总指挥(局长或分管副局长)、值班长、调度员、技术支撑人员。
职责:
接收、核实、研判突发事件信息,决定启动和终止应急响应级别。
负责全市范围内交通应急资源的宏观统筹和跨区域调度。
下达总体指令,指导现场指挥部工作。
负责与市应急管理局及其他外部联动单位的横向协调与信息通报。
监控全市交通态势和应急资源动态。
2.2 现场指挥部(Forward Command Post)
构成: 由事件主管业务单位(如公路中心、执法支队)负责人牵头,相关单位人员、专家组成。
职责:
贯彻市级指挥中心的指令。
负责事发区域的现场统筹指挥和资源调度。
收集、核实、上报现场实时信息。
根据现场情况,提出资源增援请求和处置建议。
2.3 一线作战单元(First Responders)
构成: 养护抢险队伍、路政执法车辆、应急运输车队、清障救援单位等。
职责:
执行具体处置任务(如抢险、清障、疏导、运输)。
通过移动终端(PDA、App)接收指令、反馈现场情况(文字、图片、视频)。
保护现场,设置安全设施。
整个流程围绕“情、指、行”(情报、指挥、行动)一体化展开。
图表
代码
3.1 监测与报警(情报来源)
系统自动监测:通过视频AI、传感器等自动检测异常事件并报警。
人工接报:接收来自122、110、120、上级部门、下级单位、公众的报警信息。
3.2 启动与响应(决策指挥)
信息核实: 指挥中心立即调取事发地周边视频、确认警情真实性。
研判定级: 根据事件性质、规模、影响范围,确定应急响应等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
启动预案: 根据事件类型和级别,启动相应的数字化应急预案。
成立机构: 如需,立即指令相关单位组建现场指挥部,并明确指挥长。
3.3 调度与部署(核心动作)
这是指挥调度的核心环节,遵循“就近、就快、就专业”的原则。
资源调度:
一键调度: 在指挥平台“一张图”上,框选事件点,系统自动搜索并推荐周边可用资源(警力、车辆、物资、队伍)。
指令下达: 通过平台向选定的一线单元发送调度指令,内容应包括:事件地点、性质、任务要求、行车路线、注意事项、对接人等信息。
过程跟踪: 通过GPS轨迹实时跟踪调度资源的位置和状态,预估到达时间。
交通组织调度:
远程控制: 远程操作事发路段上下游的信号灯、可变情报板(CMS),实施远程诱导分流。
联动交警: 立即通报公安交管部门,请求实施交通管制、分流措施。
应急运输调度:
紧急指令客运企业调度大巴车用于人员疏散。
指令货运企业调度货车用于应急物资运输。
3.4 处置与执行(行动反馈)
现场反馈: 一线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通过单兵设备或移动App回传现场视频、图片和文字报告,使指挥中心掌握第一手信息。
协同作战: 各队伍在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下,按预案分工开展救援、抢通、管制、运输等工作。
动态调整: 指挥中心根据现场反馈,动态调整调度方案和资源配置(如增派或减少力量)。
3.5 终止与评估(总结闭环)
应急终止: 事件处置完毕,道路恢复通行,由发布启动令的指挥中心宣布应急响应终止。
调度总结: 系统自动生成调度过程报告,包括:调度指令清单、资源使用情况、处置时间轴等。
效果评估: 对调度过程的科学性、资源的合理性、响应的时间进行复盘评估,发现问题,优化预案。
重大交通事故: 调度重点:清障车、救护车通道保障、路政执法车辆(现场警戒)、吊车。首要调度目标:救人、清障、恢复交通。
恶劣天气(冰雪、暴雨): 调度重点:撒布车、铲雪车、抢险队伍、工业盐/融雪剂等物资。首要调度目标:除雪除冰、保障基本通行条件、预防事故。
自然灾害(地震、山体滑坡): 调度重点:大型工程机械(挖掘机、装载机)、勘察队伍、应急通信设备。首要调度目标:抢通生命通道、评估损毁情况。
危险化学品泄漏: 调度重点:专业危化品处置队伍、消防、防化设备、人员疏散车辆。首要调度目标:控制危险源、疏散群众、专家支援。
重大活动保障: 调度重点:现场勤务力量、备用运输车辆、信号灯人工调控。首要调度目标:确保车队通行顺畅、周边交通有序。
通信保障: 确保有线、无线(4G/5G、PDT集群)、卫星通信畅通,建立备用通信通道。
技术保障: 确保指挥平台、视频监控、GPS定位等系统稳定运行,有备用电源和灾备方案。
物资与运力保障: 建立动态的应急资源数据库,定期更新,并与相关企业签订应急保障协议。
队伍保障: 加强应急队伍的培训和实战演练,提高协同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