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应急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1. 概述
平台名称: XX市智慧应急管理平台 (例如:智慧蓉城·应急大脑)
核心理念: 平战结合、预防为主、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协同联动、科技支撑、精准高效。
总体目标: 构建覆盖全市、统筹联动、信息共享、反应灵敏、指挥高效、处置有力的现代化应急管理指挥体系,全面提升本市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核心定位: 作为全市应急管理工作的“神经中枢”和“指挥大脑”,是市委市政府进行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调度的核心平台。
建设原则:
统筹规划、集约建设: 避免重复建设,整合现有资源。
需求导向、急用先行: 优先满足核心业务和痛点需求。
数据驱动、智能支撑: 汇聚融合数据,运用大数据、AI等技术赋能决策。
统一标准、开放共享: 遵循国家和行业标准,确保系统互联互通。
安全可靠、稳定运行: 保障平台自身安全和业务连续性。
平战结合、注重实效: 满足日常监管和战时指挥双重需求。
2. 背景
国家战略要求: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和国家关于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决策部署(如“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
法律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以及省、市相关法规和规划要求。
城市发展需求:
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密集、产业复杂,安全风险总量增大、耦合性增强。
自然灾害(如洪涝、台风、地质灾害)、事故灾难(如生产安全、火灾、交通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风险挑战日益严峻。
传统应急管理模式存在信息割裂、响应滞后、协同不畅、指挥效率不高、资源调度不精准等问题。
技术发展驱动: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地理信息系统(GIS)、5G、卫星通信等技术的成熟为构建智慧化应急平台提供了有力支撑。
现有基础与挑战: 本市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已有一定基础(如公安、消防、卫健、交通等部门的信息系统),但存在“信息孤岛”、系统标准不一、数据共享困难、应急业务系统分散、智能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亟需一个统揽全局的综合平台。
3. 作用
风险防控“千里眼”: 实现对城市运行安全风险的全面感知、动态监测、智能分析和早期预警。
应急指挥“司令部”: 构建统一、权威、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实现灾害事故信息接报、分析研判、决策支持、资源调度、指令下达、现场指挥、协同联动的一体化运作。
信息汇聚“枢纽站”: 打破部门壁垒,整合汇聚各类应急相关数据(风险隐患、监测预警、应急资源、队伍、预案、案例等),形成城市应急“数据池”。
协同联动“连接器”: 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应急联动机制,实现指令快速传达、资源精准调配、力量有效协同。
辅助决策“智慧脑”: 利用大数据分析、模拟推演、AI模型等,为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情景化方案建议。
资源管理“调度台”: 实现对全市应急队伍、装备、物资、避难场所、医疗救援等资源的可视化管理和高效调度。
公众服务“信息窗”: 及时发布权威预警信息、灾害动态、防范知识和应急指引,服务社会公众。
4. 核心功能
4.1 综合监测预警:
接入并整合气象、水文、地质、地震、林火、危化品、城市生命线(水电气热)、重大危险源、公共场所视频、舆情等监测数据。
构建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实现风险隐患可视化一张图。
基于规则引擎和AI模型进行多灾种、多风险耦合分析,实现智能预警和风险提示。
分级分类发布预警信息,并实现多渠道(平台内、短信、广播、新媒体等)精准推送。
4.2 应急指挥调度:
接报处置: 统一接收、录入、核实、分类、分级突发事件信息(支持多渠道接入:电话、APP、物联设备、下级上报等)。
辅助研判: 基于事件信息、历史案例、预案库、资源分布、实时态势(GIS地图)进行快速分析研判,确定事件级别、影响范围、发展趋势。
预案管理: 数字化应急预案库管理,支持预案结构化、流程化、智能化匹配与启动。
指挥决策: 提供可视化指挥大屏(GIS融合),集成视频会商、信息汇聚、态势标绘、方案推演、资源调度视图等功能,辅助指挥长决策。
指令下达: 一键式/流程化下达指挥调度指令,跟踪指令执行状态。
资源调度: 可视化查询、定位、调度应急队伍、专家、装备、物资、车辆、避难场所等资源,优化调度路径。
协同联动: 建立与相关部门、救援队伍、现场指挥部的音视频通信、信息共享和任务协同通道。
现场管理: 支持移动端(APP/单兵设备)信息回传(音视频、图片、文字),实现前后方信息同步和指令交互。
4.3 应急资源管理:
建立全市应急资源(队伍、专家、装备、物资储备库、应急车辆、医疗资源、避难场所、通信保障力量等)全生命周期数据库。
实现资源信息维护、查询、统计、分析、可视化展示。
支持资源状态(位置、可用性、性能)动态更新。
结合GIS实现资源的空间分布管理和调度优化。
4.4 数字预案管理:
实现各类应急预案(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的结构化、数字化、流程化管理。
支持预案的在线编制、评审、发布、修订、演练、归档。
实现预案与事件、资源的智能关联和快速调用。
支持基于预案的流程化应急响应引导。
4.5 信息管理共享:
构建统一的数据资源目录和共享交换平台。
建立数据汇聚、清洗、治理、融合机制,形成应急主题数据库。
提供标准化的数据服务接口(API),支撑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实现事件信息、预警信息、资源状态、处置进展等信息的统一发布和按权限共享。
4.6 模拟推演与培训:
基于GIS和数字孪生技术,构建重点区域、重点场景的数字化模型。
支持典型灾害事故场景的数字化模拟推演,评估预案有效性,优化处置流程。
提供在线培训、考核、演练管理功能,提升应急人员能力。
4.7 综合保障:
通信保障: 整合多种通信手段(有线、无线、卫星、集群、自组网等),确保极端条件下通信畅通。
安全保障: 建立全方位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等保三级或更高),保障平台和数据安全。
运维保障: 提供系统监控、故障告警、日常维护、备份恢复等能力。
4.8 公众服务:
通过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APP等渠道,提供风险提示、预警信息发布、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应急避难场所查询、自救互救技能培训等服务。
支持公众信息上报(隐患、险情)。
5. 涉及部门(主要协同单位)
核心牵头单位: 市应急管理局(承担平台建设和日常运维管理的主体责任)。
关键协同联动部门:
市委市政府总值班室/市府办公厅
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交警、治安)
市消防救援支队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120急救中心、疾控中心)
市交通运输局
市水务局(防汛抗旱)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地质灾害、林业)
市气象局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内涝、燃气、建筑施工安全)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工业安全、通信保障)
市生态环境局(环境污染事件)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特种设备安全)
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物资储备协调)
市财政局(经费保障)
市委宣传部/网信办(舆情监测与引导)
驻军、武警部队(根据预案联动)
供电、供水、供气、通信等城市生命线运营企业
各区(市)县政府及应急管理部门
重要企事业单位(危化、矿山、大型综合体等)
6. 平台接口
6.1 数据对接接口:
纵向对接: 向上对接省级应急管理平台、国家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向下对接区(市)县应急管理平台和乡镇(街道)应急终端。
横向对接: 与公安“天网/雪亮工程”、智慧城管、数字住建、智慧交通、智慧水务、卫健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气象预警系统、地质灾害监测系统、重大危险源监测系统、林火监测系统、城市生命线监测系统、舆情监测系统等关键业务系统建立数据共享交换接口(API/数据总线/前置机等方式)。
物联设备接入: 提供标准协议接口(如MQTT, HTTP, CoAP等)接入各类传感器、摄像头、单兵设备、移动终端等物联设备数据。
6.2 应用服务接口:
指挥调度服务接口: 提供指挥指令下发、资源调度请求、会商接入、现场信息回传等服务的API,供移动端APP、现场指挥系统调用。
数据服务接口: 提供标准化的数据查询、订阅、推送服务API,供各联动单位业务系统按需调用平台数据(需授权)。
消息服务接口: 对接短信网关、APP推送、大喇叭系统等,实现预警信息、指令通知的快速下发。
视频服务接口: 遵循GB/T 28181等标准,实现视频监控资源的统一调阅和共享。
地理信息服务接口: 提供地图服务(WMS/WFS/WMTS等)、空间分析服务API。
6.3 用户终端接口:
指挥中心大屏: 提供多屏互动、可视化展示的专用接口。
领导/指挥员桌面终端: 提供Web端或专用客户端访问接口。
移动应用(APP/微信小程序): 提供面向指挥人员、救援人员、现场人员、信息员的移动端应用接口(含离线功能)。
单兵设备/便携终端: 支持音视频通信、定位、信息上报的专用接口。
公众服务门户: 提供面向公众的信息发布、查询服务接口。
7. 未来规划
7.1 近期目标 (1-2年):
完成平台核心功能(监测预警、指挥调度、资源管理、信息共享)的建设和上线运行。
实现与主要联动部门关键信息系统的初步对接和数据共享。
建立基础的数据治理体系和平台运行管理规范。
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如防汛、危化品)开展深度应用。
初步构建应急管理“一张图”。
7.2 中期目标 (3-5年):
深化数据融合与智能应用: 深化大数据分析能力,在风险预测预警、灾情评估、辅助决策、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实现智能化突破。引入AI模型进行更精准的情景推演和方案生成。
拓展物联感知网络: 扩大城市安全风险监测感知覆盖范围和密度,提升感知精度和实时性。
完善数字孪生应用: 构建更精细的城市级或重点区域数字孪生模型,支撑更逼真的模拟推演和态势感知。
提升基层应用能力: 深化平台向乡镇(街道)、社区(村)延伸,提升基层风险早期识别和先期处置能力。
强化韧性能力建设: 将平台功能向灾前预防准备、灾后恢复重建延伸,支撑韧性城市建设。
深化公众参与: 拓展公众服务功能,提升信息发布精准度和覆盖面,鼓励公众参与风险报告和自救互救。
7.3 远期目标 (5年以上):
构建智慧应急生态: 平台成为城市安全运行的智慧中枢,深度融入城市大脑,实现与智慧城市各领域的全面协同和智能联动。
高度智能化与自适应性: 实现高度自主的风险识别、预警、响应和资源调度,平台具备强大的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
全域全时覆盖: 实现对城市各类风险隐患和应急资源的全域、全时、全要素掌控。
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通过平台数据分析反馈,持续优化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从源头降低安全风险。
引领应急管理现代化: 成为全国领先的智慧应急管理标杆,输出先进经验和模式。
结论
建设市级智慧应急管理平台是提升城市安全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的必然要求和关键举措。本方案旨在构建一个以数据为驱动、以智能为核心、以协同为纽带、以实战为导向的综合性平台,为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应急管理机构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和指挥调度能力。该平台的建设与运行将显著提升本市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效率和效果,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XX、智慧XX、韧性XX奠定坚实基础。方案的实施需要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持续的投入保障以及各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