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应急指挥的"空间大脑",通过融合二三维地图、实时感知数据、多模态空间分析模型,彻底改变了传统基于表格和文字描述的应急调度模式。本方案旨在构建一套"看得见、看得懂、看得远"的GIS应急调度指挥系统,实现从灾情精准定位、资源优化配置、态势智能推演到指挥指令精准下达的全流程空间智能化支撑。系统设计遵循《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框架》(2018-2022年)及GB/T 35648-2017《地理信息 应急数据规范》等标准规范,确保技术先进性与合规性。
(一)核心建设目标
一张图全域感知:整合10大类200+图层的空间数据,实现重点防护目标、应急资源、风险隐患、救援力量等要素"一图尽览"
空间智能分析:建立5类以上专业分析模型(路径分析、扩散模拟、承载力分析等),支撑科学决策
多级协同指挥:支持省-市-县-现场四级纵向贯通与跨部门横向协同,指令传递时间≤3秒
平战结合应用:日常风险监测与战时应急指挥无缝切换,系统可用性≥99.99%
(二)设计原则
统一底座:构建标准统一的时空信息云平台,消除数据孤岛
开放架构:采用微服务架构,提供100+个标准API接口,支持快速扩展
智能驱动:集成AI空间算法,实现从"人分析"到"机分析"的转变
安全可控:全链路国产化适配,支持密码加密与分级授权
(一)总体架构(四层一体)
text
1. 基础设施层:云平台/网络/感知设备 2. 数据资源层:基础地理库+业务专题库+实时动态库 3. 平台服务层:空间引擎+分析模型+开发框架 4. 应用层:指挥大厅/移动端/Web端多终端应用
(二)技术架构详解
空间数据资源体系
风险隐患库:285处重大危险源、63个地质灾害点
应急资源库:367个应急物资仓库、582支救援队伍
防护目标库:127所学校、48家医院、23座大型商场
基础地理数据库:2.5D白模地图(城区)、DEM地形数据、实景三维模型(重点区域)
业务专题数据库:
实时动态数据库:无人机视频流、单兵定位、物联网传感器数据
平台服务组件
最优路径分析:考虑路况、灾害影响等多因子
危化品扩散模拟:支持ALOHA、SLAB等国际标准模型
避难场所承载力分析:动态评估容纳能力
分布式空间引擎:支持1000+并发访问,亿级要素秒级响应
空间分析模型库:
空间数据中台:提供数据治理、服务编排、API网关能力
(一)智能应急"一张图"
多维数据融合展示:
二三维一体化地图引擎:支持地上地下、室内室外一体化展示
动态热力图:人员密度、风险等级空间分布可视化
时间轴回溯:历史灾情过程重现与对比分析
智能空间检索:
自然语言语义解析:"显示距离爆炸点3公里内所有医院"
空间关系查询:支持包含、相交、缓冲等多种查询方式
(二)空间分析决策支持
智能调度分析:
多目标资源调度:同时向多个事发点优化分配救援力量
协同路径规划:100+救援车辆并行路径计算避免冲突
灾害推演预警:
洪水淹没分析:基于DEM的实时淹没范围模拟
地震破坏评估:根据烈度衰减模型预估受灾人口
应急辅助设计:
避难场所选址:基于人口分布、交通可达性等多因子分析
救援通道规划:自动识别并标注最佳进出通道
(三)移动空间应用
现场数据采集:离线地图支持下,现场人员标注灾情位置、上传多媒体信息
室内外一体化定位:融合北斗/GPS/蓝牙信标,实现救援人员精确定位(室外≤米级,室内≤3米)
AR实景指挥:通过智能眼镜叠加指挥指令、设施管线等数字信息
类别 | 设备名称 | 技术参数 | 数量 | 用途 |
---|---|---|---|---|
服务器 | GIS应用服务器 | 64核/256GB内存/2×Tesla T4 GPU | 4台 | 空间分析计算 |
地理数据库服务器 | 96核/512GB内存/全闪存存储 | 2台 | 空间数据管理 | |
网络设备 | 万兆核心交换机 | 48口万兆光口+4口100G | 2台 | 高速数据交换 |
终端设备 | 工业级平板电脑 | 防水防摔/8小时续航/高精度GPS | 50台 | 现场采集 |
便携式移动基站 | 4G/5G+卫星通信一体化 | 3套 | 应急通信保障 |
第一阶段(1-3个月):基础平台搭建
完成时空信息云平台部署
汇聚5大类核心空间数据
实现基本"一张图"功能
第二阶段(4-6个月):分析能力建设
开发3个核心空间分析模型
建设移动端应用
与2个业务系统集成
第三阶段(7-12个月):智能化升级
引入AI空间算法
完成AR实景指挥功能
系统全功能上线运行
(一)投资构成(总计约850万元)
软件平台开发:420万元(含空间分析模型)
硬件设备采购:280万元(服务器/网络/终端)
数据建设与集成:100万元
培训与运维:50万元
(二)预期效益
效率提升:路径规划时间从小时级降至分钟级,资源调度效率提升40%
成本降低:通过优化调度,年均减少应急资源闲置损耗约180万元
风险控制:重大事故响应时间缩短35%,次生灾害发生率降低25%
组织保障:成立由应急管理局牵头的专项工作组,建立周例会制度
技术保障:与顶尖GIS研究院所建立技术合作,提供专家支持
运维保障:7×24小时运维团队,建立三级响应机制(5分钟/30分钟/2小时)
本方案通过构建新一代GIS应急调度指挥系统,将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和"模型驱动"的转变,全面提升应急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科学化水平。系统建成后,可将应急响应效率提升40%以上,显著增强重大灾害事故的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