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交通局定制的应急指挥中心体系建设方案。该方案侧重于交通运输行业的全面管理,与交警方案在职能和侧重点上有所区别。
为应对全市公路、水路、城市公共交通、轨道交通、货运物流等领域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重大事故、危险品泄漏、交通中断、应急物资运输、重大活动保障等),需构建一个集监测预警、应急指挥、协同调度、决策支持于一体的现代化、智能化应急指挥体系。本方案旨在提升市交通局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高效处置和综合协调能力,保障交通运输大动脉的安全畅通。
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平急结合”的原则,以提升综合应急能力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急结合”的交通运输应急指挥体系。
建设原则: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顶层设计,避免重复建设,根据急迫程度分阶段推进。
整合资源、信息共享: 整合行业内外部现有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打破信息孤岛。
业务协同、联动高效: 实现与公安交管、应急管理、气象、水利、卫健委、区县交通部门及运输企业的业务协同和应急联动。
先进实用、安全可靠: 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确保系统稳定、数据安全。
建成“一图感知、一网统管、一键调度、一体协同”的市级交通运输应急指挥“大脑”,实现:
态势感知全面化: 对全市综合交通运行态势进行全天候、全覆盖的动态监测。
预警研判智能化: 利用大数据和AI模型,实现风险早期识别和智能预警。
指挥调度扁平化: 实现点对点的可视化指挥,提高调度效率和精准度。
协同联动网络化: 建立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在线协同作战能力。
决策支持科学化: 基于数据分析模拟,为指挥决策提供全方位支持。
负责采集全市交通运输全行业动态数据。
公路基础设施: 高速公路、国省干線、重要桥梁、隧道等的视频监控、交通流检测器、气象检测器、结构健康监测传感器。
水路运输: 港口码头监控、航道CCTV、船舶AIS(自动识别系统)信号、VTS(船舶交通管理系统)数据。
运输工具: “两客一危”车辆GPS定位与视频监控、公交车GPS及车载视频、出租车监控平台数据、轨道交通运行状态数据。
工程建设: 重大交通建设项目的视频监控和安全监测数据。
外部数据: 接入气象局的天气预警、水利局的水文信息、自然资源局的地质灾害信息、公安交警的封路和事故信息。
构建天地一体、主备结合的通信网络。
有线网络: 电子政务外网/专网,作为主干传输网络。
无线网络: 4G/5G公网(用于移动视频回传、App通信)、卫星通信(作为极端条件下应急通信备份)。
融合通信: 集成视频会议、语音调度、集群对讲(POC)、短信平台等,实现统一呼叫和调度。
构建交通运输应急主题数据库和数据中台。
数据中台: 对接入的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清洗、融合、治理,形成标准统一的数据资源池。
主题数据库:
基础设施数据库: 路网、航道、港口、枢纽等静态数据。
运输工具数据库: 车辆、船舶、工程机械等动态及静态数据。
应急资源数据库: 应急队伍、专家、物资储备库、救援设备、拖车、应急运力(客车、货车)等。
预案知识库: 数字化各类应急预案、处置流程、案例库。
事件档案库: 历史及正在处置的突发事件全流程数据。
建设“交通运输应急指挥一体化平台”,提供核心应用。
综合监测预警系统:
“一张图”总览: 基于GIS地图,融合展示交通设施、实时视频、车辆位置、气象信息、事件信息等。
风险监测与预警: 对恶劣天气、地质灾害、拥堵、停航、运输异常等风险进行自动识别和分级预警。
应急指挥调度系统:
智能预案管理: 预案数字化、流程化,事件发生后可一键启动、自动推送任务。
可视化指挥调度: 在“一张图”上圈选资源(应急队伍、车辆、物资),一键下发调度指令,并实时跟踪执行情况。
应急物资管理: 对应急物资的储备、调配、运输进行全程管理。
应急运力组织: 紧急情况下,快速调度客运、货运企业车辆,执行人员疏散和物资运输任务。
协同会商系统:
多方视频会商: 与上级部门、下属单位、专家、现场队伍进行高清视频会商。
指令下达与反馈: 指令线上流转、签收、反馈,形成闭环管理。
决策支持系统:
模拟推演: 对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发展趋势进行模拟分析。
资源优化配置: 基于模型算法,为应急资源调配提供最优方案建议。
信息发布与报告系统:
多渠道发布: 通过可变情报板、交通广播、公众号、App等向公众发布预警和绕行信息。
一键生成报告: 自动生成应急处置过程报告和评估报告。
市级指挥中心: 市交通局应急指挥中心,是全市交通运输应急指挥的“大脑”。
分中心/指挥点: 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运输事业发展中心、港航事业发展中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区县交通局等下属单位分中心。
现场移动端: 一线应急处置人员通过手机、平板、单兵设备接收指令、上报现场信息。
协同单位: 与应急管理、公安、气象、水利等部门建立联动席位或线上协同通道。
预警阶段: 系统监测到台风预警,自动关联受影响的路段、航道、“两客一危”车辆,向相关管理和运营单位发送预警提示。
启动阶段: 某高速路段发生山体滑坡导致交通中断。监控自动识别/接报后,指挥中心确认灾情,启动相应级别应急预案。
调度阶段: 在“一张图”上,一键调度附近公路养护队伍赶赴现场清障,调度执法车辆进行交通管制,通知应急运力准备分流客运车辆。
协同阶段: 通过视频会议与交警协商管制方案,与气象局确认后续天气,通过情报板、App向社会发布中断和绕行信息。
处置与反馈: 现场人员通过单兵设备回传实时画面,汇报处置进度。指挥中心根据反馈调整调度方案。
结束与评估: 道路恢复通行,事件归档。系统生成评估报告,分析本次处置的得失,优化预案。
一期(夯实基础): 完成中心大厅基础设施建设,初步整合视频和重点GPS数据,建成“一张图”基础版和融合通信系统,实现基本指挥功能。
二期(数据赋能): 建设数据中台,全面接入行业数据,开发智能预警和数字化预案模块,深化与外部单位的数据共享。
三期(智能协同): 完善AI模型,实现深度研判和辅助决策,扩大协同联动范围,建成“智慧大脑”。
组织保障: 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在应急体系中的职责。
制度保障: 制定《应急指挥中心运行管理办法》、《值班值守制度》、《联勤联动工作规范》等。
资金与人才保障: 确保建设和运维资金投入,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演练。
本方案突出了交通局作为行业管理部门的特色,强调了对全行业要素(路、车、船、港、站) 的监测、对应急资源(队伍、物资、运力) 的调度以及跨部门协同能力,与交警方案的聚焦点形成鲜明对比。